冒顿单于作为一代英主,为何在白登之围中,仅因为一点财物就撤军
公元前201年,刘邦所封的异姓王韩王信(与名将韩信同名)在大同地区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32万大军迎击匈奴。刘邦轻敌冒进,直追到大同平城,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
最初时,冒顿单于得知白登山上被围汉军中有汉皇帝刘邦大喜过望,命匈奴军队全力攻击,意图击败汉军生俘刘邦。但由于刘邦所率先锋部队皆为精锐,加之白登山地势险要,不利匈奴骑兵作战,两军相持不下。而此时,汉军大批主力部队已快速驰援刘邦,匈奴大军有被汉军反包围的风险。
刘邦采用陈平的计谋,派使臣秘密向冒顿单于的阏氏(冒顿妻)行贿,并晓以利害。于是阏氏劝冒顿单于说:"一但汉皇帝有失,汉军会以死相拼,且汉军大部队马上就要赶到,不如向汉朝索要财货,放走刘邦一条生路。冒顿单于采纳了阏氏的建议,汉军拉弓上箭,从解除包围一角顺利脱险。

这正是冒顿的高明之处,让刘邦服软交了保护费,如果跟刘邦进行大会战,胜了也要死很多人,败了冒顿威信扫地,回去后可能内部有人要挑战他的地位,匈奴没有灭掉汉朝的能力,攻城能力严重不足,汉人不好统治,匈奴人水土不服,假如洪秀全杨秀清有冒顿这样的头脑,也许不会败给曾国藩等人。
从战国末期,在北方的游牧民族中,匈奴不断吞并周边小部落,成为了威胁中原北方的强大民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蒙恬北击匈奴,将匈奴赶出了河套地区,并且修筑长城,以此来抵挡匈奴的不断骚扰。
在秦朝末年,由于秦王朝的暴政导致天下大乱,百姓揭竿而起。而在匈奴,王权的交接也并不平静,冒顿(念墨读)单于鸣镝弑父夺得了匈奴的最高统治权,这件事则被《汉武大帝》安排在了伊稚斜单于的身上,其实电视剧所演的剧情都是冒顿单于的所作所为。
而在刘邦诛秦灭楚,平定了异姓诸侯王的叛乱之后,自信心越来越膨胀,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感受到了贵为天子万众仰慕的感觉。而匈奴在冒顿单于的率领下,日益壮大,对汉朝边境的掠夺行动也较之前更加疯狂。
于是两个王朝的领头羊不可避免的容忍不了对方,都是天之骄子,谁会服谁?刘邦不顾刘敬的反对,决定亲帅大军征讨匈奴,想一劳永逸的解决匈奴骚扰边关的问题。
可刘邦中了冒顿单于轻敌冒进之计,冒顿单于安排了一些老弱病残故意展示给刘邦看,结果刘邦认为匈奴不过如此,孤军深入,最终被匈奴包围在了白登山,刘邦差点变成了匈奴的俘虏。
在“鬼才”陈平的建议下,吕后派人给匈奴阏氏送上金银珠宝,恳请单于把刘邦放了,两家就此罢兵,汉朝每年和匈奴和亲,最终在阏氏的“枕边风”的作用下,单于决定放刘邦一马,刘邦这才得以返回长安。
其实这是汉朝给了一个台阶,匈奴一方就坡下驴的行为,而绝不是为了一点点财物匈奴就放弃了击杀刘邦的机会。
首先,匈奴每次的对汉战争并不是想要占领汉朝的领土,而是在物资缺乏的北方,想最大可能掠夺生活所必需的粮食。冒顿单于也知道,他们根本不可能统治中原,汉朝既然给面子,每年送点粮食,还能和汉朝公主成亲,也省的自己去攻城拔寨,战争哪是那么简单的事情,那是要玩命的。
其次,刘邦属于孤军深入,汉朝见皇帝被围,大批的勤王部队正在赶来,如果孤注一掷抓住刘邦,汉朝必定和他拼个你死我活,如果汉朝倾全国之力,匈奴未必能占的上风。
最后,此次战争的爆发点是韩王信投降了匈奴,引匈奴兵入侵晋阳,就在白登之围的时候,韩王信的部队不知什么原因未能如期而至与匈奴合兵,冒顿单于此时心里在犯嘀咕,恐怕是汉朝的诱敌之策,所以他不敢久留,生怕中了汉军的埋伏。
可以说,白登之围奠定了汉初近五十年的基本国策,那就是和亲匈奴,休养生息。经过后世文景两代帝王的经营,汉朝国力日益强盛,最终让汉武帝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匈奴从此也就没了好日子过了。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主要是匈奴游牧民族性质决定的,它在乎的只有两样:人口、财物。这也是游牧民族为什么一直以来习惯于“打秋风”的原因,后来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也只有蒙古和满族(北方强盛的也有辽、金),这也是后期深入汉化影响以及中原偏于孱弱的原因。游牧民族主要以部落为单位,中原出现大一统王朝,占领成本过高,伤亡过大容易出现部落分裂。蒙古是宋已偏安于江南,满人入关也是恰逢李自成攻破北京,而冒顿面对的是统一的汉王朝,围困的也只是皇帝一人,以明朝土木堡之变为例,皇帝被俘并没有换回多少实质收益。只能说成本于回报不成正比,还有就是游牧民族看重的是短期收益
谁都不傻!
冒顿能够困住刘邦,主要是因为刘邦当时飘了!初登大位,内无忧,外无患,达到人生巅峰的刘邦就膨胀了,不听下属劝阻,执意出征,彰显自己的功绩!然后瞎指挥,就被困在了白登,幸好收买人心得力,下属用命,硬生生阻挡住了冒顿的攻打,后来后续支援将要到达,冒顿的粮草也不多了,再不走就走不了了,就在顺坡下驴了!
攻放机多用塞空
。
原因是因为在攻放机的使用中,使用塞空可以保证气体平衡,使得攻放更加精准。
而且使用塞空可以减少外界气体的干扰,从而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另外,使用塞空还有助于避免对试剂的污染和浪费,提高实验的效率和经济性。
因此,是非常必要和合理的选择。
不建议多用塞空
因为塞空会增加攻放机的负担,容易造成故障,此外,塞空也会影响攻放机的压力和温度,影响出水质量和泡沫稳定性,不利于饮品的口感和销售。
建议在使用攻放机时,按照操作指南进行操作,避免多次塞空。
同时,我们也可以考虑使用其他可替代的方式,如选择更大容量的攻放机、调整饮品配方、合理安排供货周期等,以尽可能减少塞空的使用。
不多用塞空。
因为攻放机是一种射击游戏机,射击游戏需要比较精确的操作和反应速度,使用塞空容易影响游戏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此外,攻放机也有许多其他的操作方式,例如使用摇杆、按键等等,所以并不需要多用塞空。
值得一提的是,攻放机的使用频率和方式也取决于个人的游戏习惯和喜好,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偏好和用法。
不建议多用塞空因为过度使用塞空会对攻放机的性能造成损害,例如打印头堵塞、墨水流失等问题。
所以建议在必要的情况下使用,而且使用前需要清洁打印机,以免造成损害。
此外,正确使用墨水盒、选择合适的打印纸张,也是保护攻放机的重要措施。
在日常使用攻放机过程中,应该注意定期清洁印刷机、更换墨水或墨盒、使用好的纸张等维护措施。
同时,关注攻放机生产厂家的推荐使用方法,也可以有效延长攻放机的使用寿命。
。
因为攻放机塞空可以增加弹匣弹药的存储量,提高枪械的射击效率。
此外,塞空也可以保护枪械内部构件免受灰尘、腐蚀等因素的损害,延长枪械的使用寿命。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频繁地插拔弹匣或塞空,会对枪械的零件和弹匣损伤,还可能导致误操作。
因此,在使用时需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古代诗词中雁塞一词是如何兴起的
一、鴈塞”。通常比喻远离家乡的人,泛指北方边塞。
出处1、陆游诗句:南宋全师出雁塞,百战运龙韬。金络洮州马,珠装夏国刀。度沙风破肉,攻垒雪平壕。明日受降处,甲齐熊耳高。
出处2,清•陈璋《西出 居庸关》万里女墙连雁塞。
出处3,唐朝诗人李端:雁塞日初晴,胡关雪复平。
出处4,许棠 雁塞虽多雁,云州却少云。
只有寥寥几位诗人曾引用,我个人认为还谈不上兴起,这个词并没有做为流行词被广泛应用。比如:塞北。
二、地名。【雁塞】塞”。山名。《初学记》卷三十引南朝齐刘澄之《梁州记》:“梁州县界有鴈塞山,传云此山有大池水,鴈栖集之,故因名曰鴈塞。”其地当在今陕西汉中一带。亦作“鴈塞”。唐杨炯《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山连鴈塞,野接龙坰。”宋裴湘《浪淘沙·并门》词:“雁塞説并门,郡枕西汾,山形高下远相吞。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以后多向朋友学习。提的问题相当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