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联盟s11将冷却缩减改为了技能急速的目的是什么
把所有冷却机制改成和护甲魔抗机制一样,当数值越低的时候提升越大,比如50护甲能减伤百分之33,此时提升10点护甲,减伤百分之37.5。而当护甲100时增加10护甲,减伤从百分之50提升到52,只加了2个百分点。这就保证了当一个英雄疯狂叠某种属性的时候,不会显得太过变态。比如石头人,500护甲和1000护甲其实差别不大,减伤分别是83和90,加了整整500护甲才提升了7的减伤。但是原先的冷却机制不受这个系统影响,40cd和80cd完全是天差地别,详情参考无限火力
这么告诉你,为了相对的公平。冷却在的时候是有最高45上限,而且算法不是现在的技能急速算法。再告诉你个结论,如果冷却无限制,那将变的不平衡,所以官方必须要重做技能冷却机制。另一方面就是官方本来就是要大改,装备出法改版,相对的一部分属性就要改,以前冷却很好达到,所以出装固定,天赋套路固定,现在是为了多元化、调整平衡性、更多的出装玩法思路等等。所以你用不着问目的,问不问,官方都会改[泪奔],这次版本版本大改就跟当初符文删除,增加天赋一样,先改后优化,所以问这种问题没啥用,也不是正常玩家该关注的地方[灵光一闪]。
自从技能冷却缩减变成技能急速以后,很多玩家纷纷表示非常不舒服,再也不能高频率的释放技能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为什么要对CD进行改动?
其实这一点就是对于部分英雄成型其的削弱,让CD变成和伤害一样的属性,毕竟有些英雄只要CD叠满,那么就能够为团队提供源源不断的伤害。
举个例子比如说瑞兹这个英雄,在之前瑞兹只需要一个大天使加小冰心,配合上符文中的超然便可以获得40%的减CD。在那个时间点大神瑞兹能够打出源源不断的输出,基本上一波团能够打2到3套技能。
再比如潘森这个英雄,以前潘森15到20分钟都会选择高CD的出装思路,这样在他的强势期团战里基本上2秒一个Q,甚至能打两套WE技能。
这就让英雄熟练度迫使部分英雄开始两极分化,为了保证玩家们能够拥有更好的游戏体验,设计师才会将Cd缩减改为固定数值。
同样移除了部分装备的CD,这也算是对于玩家们的一种平衡。
为什么一定要诺曼底>登岸/h2>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首先沿海的大型港口都是德军重兵据守的地方,不仅驻军的数量很多,工事坚固,而且有大口径的重炮支援,登陆难度远远大于从海滩登陆。虽然占领这些港口会使盟军后续的部队和物资的卸载速度大大增加,但是无疑要冒巨大的登陆失败风险,对于追求登陆成功率的盟军来说,显然不会选择直接登陆那些大型港口。而且后来盟军研制出了人工码头,具备了在海滩进行装备卸载的能力。
至于由盟军空降部队从后方攻击德军的海岸防御工事则基本上不可能,且不论空降部队如何进行有效的集结,仅靠轻武器根本不可能对德军的坚固工事发起进攻,德军绝大多数都是野战工事,机枪和火炮完全可以转向后方射击,盟军空降部队除了付出重大伤亡,毫无意义。对于空降部队而言最有效的就是在德军的大后方进行作战,那里都是德军的后勤部队,战斗力弱,空降部队可以击败他们并切断交通阻止敌军预备队的增援,让这些空降部队去和德军野战部队拼简直就是送死。
至于选择在诺曼底登陆嘛,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首先是登陆地点必须要在盟军空军的有效支援范围内,这样登陆地点就必须靠近英吉利海峡,所以更往西的海岸线直到法国西岸基本不在考虑之列,虽然这里的德军防御更加薄弱,但是都超出了空军的掩护范围。在英吉利海峡的对面,德军的防线从西往东成越来越坚固的态势,因为愈加靠近德国本土,所以德军的防御也越来越强。尤其是加来地区,那里的海峡距离最短,而且更加靠近德国本土,防御也是相当坚固的。
在所有的因素中,盟军最重视的就是登陆行动的成功率,所以较远而防御又较薄弱的诺曼底地区就成为了盟军的首选,虽然从这里登陆距离德国本土比较远,这意味着增加了德国在西线的战略缓冲区,盟军将付出更多的代价才能占领德国。但是盟军不愿意冒太大的风险,他们最需要的不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打败德国,而是确保第二战场的成功开辟,以牵制大量的德军,进而和东线的苏军一起夹击德国。
关于开辟第二战场,盟国争议已久。
1943年11月28日,苏、美、英、中四大盟国首脑在伊朗的德黑兰召开一次会议,这次会议主要讨论军事问题。
由于斯大林拒绝有蒋介石参加的国际会议,罗斯福便决定把会议分为两段召开: 由中国参加,苏联不参加的开罗会议; 由苏联参加,中国不参加的德黑兰会议。
在讨论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上,斯大林态度强硬,要英美尽快拿出方案,不能一拖再拖。在开辟第二战场的选址上,英美又发生争议: 英国坚持只有在巴尔干登陆才有决定性意义,因为那里是德国人的"软下腹"。而美国坚持从法国西部登陆,那里离德国本土最近,能缩短时间,缩短战争进程。苏联完全支持这一决定。为此,英苏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后在罗斯福周旋下,会议终于达到共识,即1944年5月,在法国西海岸正式开辟第二战场。
为什么在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与地点分歧如此之大呢?原因只有一个,为了各自的利益。
1940年,德英大规模空战之后,元首为什么不彻底打败英国,而突然掉头去进攻苏联呢?不少人认为他不想灭英,是因为他对英国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隐情。
在这次会议上,在讨论今后德国投降时,斯大林在宴会上说: 丘吉尔对德国人怀有"某种神秘的喜爱", 并扬言: "至少应处决五万名德国人。"丘吉尔生气反驳:"我宁可此时此地让人把我押到花园里去枪毙掉",也不同意你这种做法。
照原先设想,盟军的诺曼底登陆“霸王行动”和在法国南部登陆的“铁砧行动”应同时发动,后者因英国人的反对取消,8月份依然在法国南部实施“龙骑兵行动”
首先要说别夸大空降兵在战争中的作用,空降作战的复杂性远超陆战。二战可称为成功的空降行动也就40年4-5月的空降丹麦挪威、比利时要塞、45年3月空降莱茵河,诺曼底空降仅算得半个成功。
空降作战无论伞降还是机降,都只能携带80毫米以下火炮,必然会火力不足,攻坚困难。更因风向、偏航等因素导致着陆兵力分散,集结缓慢。像英第6空降师第8伞兵营600人,完成集结180人。
整个诺曼底空降英第6空降师10000人在着陆前就损失60%的兵力,这也导致它无力配合登陆英军占领卡昂,还得蒙哥马利专门派500架飞机给它运送兵员补给。美82、101空降师13000人情况算不错的,当日伤亡俘2500人,这还是在德军防守相对薄弱的科唐坦半岛,而人称“血腥奥哈马”海滩美军伤亡也不到3000人。
盟军选择诺曼底是精心挑选的结果。在诺曼底登陆可避开德军在加莱附近较严密的防御,达到出其不意的突然效果。诺曼底也有长达100公里的沙滩适合登陆,更主要在于盟军想先期占领科唐坦半岛的瑟堡港便于后勤补给。最后一点是突破了诺曼底,法国中部大门洞开,平坦地带适合盟军的装甲机械化部队长驱直入,德军将无险可守。
大规模登陆作战,300万人的后勤补给是个天文数字,不是几个小港口和人工港能满足的。盟军9月向比利时、荷兰、德国的突击就受到补给缺乏的困扰,巴顿就抱怨缺少油料。到11月安特卫普港的开通,盟军才能实施进一步作战,也是希特勒为何阿登战役,目标选择是安特卫普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