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罗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罗氏精英奋发进取,在战国、秦……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中,罗姓人才比肩相继,千古嘉话,随处颂扬。
一、罗珠
罗珠(公元前232年- ?), 字怀汉, 秦朝末年武陵县令罗君用子. 汉高祖刘邦时为参军, 治粟内史, 后驻守九江郡。筑“豫章城”(南昌),周栽豫樟树。秦王政(始天子)十五年己巳岁(公元前232年)降世。自幼勤奋攻书,知识渊博,轶群逾俗,敏于辨事,有雄才大略。初从叔事秦,秦腐转仕于汉。汉高帝时,初封治粟内史,兢兢业业督运汉军粮饷,灭秦伐楚有功,经汉大臣灌婴(高帝时之车骑将军,后封颍阴侯)奏表,升迁参军知政,节制诸郡,拜相国大司农。拜相期间,赋税宽平而国用优丰,名声显赫。汉惠帝初,因忠耿犯嫉于权僚而出守九江郡(秦始置,今豫、皖之淮南,鄂之黄冈以东和江西全省。治所在寿春,即今皖属淮南市西之寿县)。因郡内贤人张交献地劝筑新城,故在至交是时之颍阴(即今河南许昌)侯灌婴(?—公元前176年)支持之下,于今江西之南昌市古地修建“豫章城”,城内遍植豫章树(今称喷鼻香樟树),迁治所于此。后析九江郡而为豫章郡(辖地仅为今之江西省)。惠帝八(公元前187)年,吕后凌朝,纲常紊乱,遂隐居豫章城西之村落野中,结草为庐,并于庐周遍植罗汉柏、罗汉茶,自号“罗汉”而怡享清贫。汉景帝“后元”二年己亥岁(公元前142年)卒于草庐,寿高九十岁。

晚年率子孙贯地三亩四厘五分建“豫章罗氏宗祠”于草庐之北;修《豫章罗氏祠谱志》,现仍存南昌市图书馆。配李氏女,娶吴氏女,生居厚、知正、宣礼、成通、子成、诋德六子。珠公即为“豫章堂罗氏”之公认鼻祖。宋代所编《郡氏百家姓》言罗姓之郡属为“豫章”即源于此。
二、罗友
罗友,晋襄阳人,字它仁。博学能文,桓温辟为部属,但未重用。一天,又有人被任命为郡守,桓温汇合僚佐为此人饯行,罗氏宗亲点击加入罗氏环球群只有罗友姗姗来迟。桓温问他因何来迟,罗友答:“途中遇见鬼取笑我,说,只见你每次送别人去作郡守,却从未见别人送你去作郡守。我先是害怕,后来又以为惭愧,伤心落泪,故而来迟。”桓温听了,也以为怠慢了他而心中不安。不久,罗友就被任命为襄阳太守,往后还当上了广州、益州二州的刺史。他处理政务,只管大事,不存小察,吏、民都感到安定。
三、罗士信
罗士信(约600年―622年),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隋末唐初期间猛将。
罗士信原为隋朝齐郡通守张须陀部将,随其征讨农人叛逆师,后归降瓦岗军,被授以总管之职,在与王世充征战时重伤被俘。后因不耻王世充,率部降唐,被拜为陕州道行军总管,枪刺王玄应,智取千金堡,随李世民平定洛阳,进封绛州总管、剡国公。
四、罗通
罗通,越国公罗成之子,因唐王李世民念其父罗成为大唐王朝东征西讨,出生入死,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且又为国捐躯,去世得惨烈,故唐王李世民收其子罗通为义子,封为“御儿干殿下”,官居千岁。而罗通自小聪明伶俐,身手轶群,人也长得姣好,有乃父之风,且一十三岁挂帅扫北,威风八面。
罗通,越王罗通是中国古典演义《说唐全传》章回小说《罗通扫北》(即《说唐后传》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为《薛仁贵征东》)的主人公。湖北襄州襄阳人,隋朝靖边侯罗艺之孙。
五、罗邺
罗邺(825—?),字不详,余杭人,有“诗虎”之称。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父为盐铁吏,家赀钜万。子二人俱有文学名,罗邺尤长律诗,才智精彩,笔端超绝,气概非凡。以七言诗见长。在咸通、乾符年间(860—879),时宗人罗隐、罗虬俱以声格著称,遂齐名,号“江东三罗”。其诗写出生之感,颇有理趣,如《仆射陂晚望》中有“身事未知何日了,马蹄惟觉到秋忙”之句,颇受宋人称许。间用鄙谚入诗,晓畅明白。明代有人将罗邺置于“三罗”之首,辑有《罗邺诗集》一卷,《全唐诗》卷六五四收其诗。罗邺在唐咸通中,屡下第,有《下第》句云:“故乡依旧空归去,帝里犹如不到来”。江西不雅观察使崔安潜侍郎廉平时就很仰慕罗邺诗作,罗邺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六、罗从彦
罗从彦(1072-1135年),字仲素,号豫章师长西席,出生在南沙剑州,宋朝经学家、墨客,豫章学派创始人,有著作《中庸说》 《豫章文集》。
罗从彦从前师从吴仪,以穷经为学。崇宁初(1102年)曾与宋代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的首传弟子杨时讲易至乾九四爻,杨时喜曰:“惟从彦可与之言道,吾弟子千余人无及得从彦者”。致和二年(1112年),师从杨时于龟山,学成后筑室山中,倡道东南,往求学者众。当年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父亲,和老师李桐都曾拜罗从彦为师。个中,有名望的如朱松(以进士入尚书郎,年少以诗文名师从仲素公,为宋代理学泰斗朱熹之父)、李桐(后系朱熹之师尊),程、罗、李、朱后来成为有名后世的四大名儒。1132年以特科授博罗主薄,入罗浮山穷天地万物之理及古今事变之归,前往求学者甚多,1135年卒于官。有“遵尧录”、“春秋指归”、诗卷等著作遗世,大部收编入“钦定四库全书”。明洪武年间,仲素公与文天祥、朱熹、诸葛亮、颜真卿等同祀孔庙。康熙45年,仲素公得赐御书“奥学清节”祠额。后人罗浮山,筑室静坐,绝意做官。朱熹曾说:“龟山倡道东南,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学,但仲素一人而巳。”学者称豫章师长西席。卒,谥文质。从彦的著作,有豫章文集十七卷,《四库总目》记载其有遵尧录、春秋毛诗语解、中庸说、春秋指归等传世。
七、罗点
罗点,宋崇仁县高垍(今江西省崇仁县石庄乡高溪村落)人。官至代理兵部尚书。罗点6岁即能文。淳熙二年(1175)举进士第二名(《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二一),即谓“榜眼”。初授定江军节度推官,丁父忧,受到漕运使赵汝愚的赏识,荐为太学博士。
淳熙十年(1183),任秘书省正字,调校书郎兼国史院编修。他针对奸佞当权,压制谏言,进行上疏。十二年(1185),任秘书郎兼皇太子宫小学教授。他选择古人业绩中可以汲取履历教训的文章,编成《鉴古录》,对皇室子孙进行讲授。十三年(1186),调为浙西(今江苏苏州)提举,并从属吏中选择贤良,入幕赞划,全面理解民间的利弊所在,政绩颇著。昆山、华亭之间有淀山湖,可以用来调节入湖各河的水量,但被皇室贵戚霸占淤田,造成水道壅塞。他上疏开浚,扩大蓄水容量,改进灌溉面积达百万顷之多。淳熙十四年(1187),由户部员外郎兼太子侍读,调为太常少卿兼权知平江府。十五年(1188),召为太常少卿兼侍立官。十六年(1189),光宗受禅登帝位,罗点奉命出使金邦,通报新帝登基。恰逢金邦世宗去世不久,迫罗点换去吉服,罗点不从,金人以上国自居,质问国书中不应利用“宝位”一词,罗点回应:“贤人大宝曰位,不加宝字,何以别至尊?”金人无法使其屈从。还朝后,又向光宗提出许多切中时弊的政见。
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光宗打算到重华宫朝贺太上皇,后却不去。罗点多次进谏,光宗皆不听,于是要求辞职,不准。十仲春,调任代理兵部尚书。罗点与同寅先后奏疏35次,单独上奏章16次,当面口奏更多。他不惮天威之莫测,不惧后宫、宦侍之馋言,直言进谏光宗欠缺事亲之礼。而帝始终不予采纳,竟连孝宗丧事也不过问。直到宁宗继位(1194),民气始定。宁宗拜罗点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同年玄月,溘然病故,年仅45岁,赠太保周国公,谥“文恭”。
罗点天性孝友,正派端庄,从不倚势压人,敢于揭橥自己的见地。他曾师从陆九渊,对陆甚为敬佩。事见《絜斋集》卷一二《罗公行状》。《宋史》卷三九三有传。
八、罗洪先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汉族,江西吉安府吉水黄橙溪(今吉水县谷村落)人,明代学者,精彩的地理制图学家。生平奋发于地理学等科学的研究,“考图不雅观史“,创造当时舆图多疏密失落准、远近缺点,于是亲自外出调查网络资料,准备重新编一内容丰富、地理位置准确的舆图,以计里画方之法,创立舆图符号图例,绘成《广舆图》。创编成舆图集形式,不仅继续了朱思本制图法,还加以发展,使舆图更为科学实用。罗洪先堪称与墨卡托同时期的东方最伟大的舆图学家。
九、罗聘
罗聘(1733-1799),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字遯夫,号两峰,又号衣云、花之寺僧、金牛隐士、师莲老人等。祖籍安徽歙县,其先辈搬家扬州。为金农入室弟子,布衣,好游历。
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善画《鬼趣图》,画鬼态无不极尽其妙,罗氏宗亲点击加入罗氏环球群借以讽世。亦善刻印,著有《广印人传》。金农去世后,他包罗遗稿,出资刻版,使金农的著作得以传于后世。其妻方婉仪,字白莲,亦擅画梅兰竹石,并工于诗。子允绍、允缵,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
《清史稿》称罗聘“画无不工”。
代表作有:《物外风标图》(书页)、《两峰蓑笠图》、《丹桂秋高图》、《成阴障日图》、《谷清吟图》、《画竹有声图》等。著有《喷鼻香叶草堂集》。
十、罗贯中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普通演义》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紧张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三国志普通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厉害了我的罗!
这10个罗家人个个了不起!
祝愿罗氏家族人才辈出!
万代昌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