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寺,韩国的山中寺院” (Sansa,Buddhist Mountain Monasteries in Korea)被列入天下遗产名录,这是韩国第13项天下遗产。
于阔别人群的山中建立寺院,在汉传佛教里并不罕见,我国的天下遗产五台山便是显例。2018年,天下遗产委员会的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稽核后,认可山寺有一定特色,与玄门合流的五台山及神佛习合的日本寺院比较,韩国佛教与其他宗教合流的程度较小,具有突出普遍代价(OUV)。但ICOMOS认为,韩国报告的七个寺院中,通度寺、浮石寺、法住寺、大兴寺代价较高,其余三个凤停寺、***寺、仙岩寺主要性不明显,建议只登录前四个寺院。后经韩邦交际部、韩国文化财厅与天下遗产委员会交涉,得以在第42届天下遗产大会上,将七个寺院全部登录为天下文化遗产。

坐落于韩国山中的佛教寺院被称为“山寺”,为多功能的宗教举动步伐,是僧侣和信众进行宗教活动及日常生活的所在地,保存了有形和无形的资产。僧侣和信众组成的佛教团体的持续性,不间断地保持着它的宗教崇奉和实践,证明了山寺的突出普遍代价。
***寺
公元7至9世纪,随着大乘佛教的各流派从中国传入并被采纳,朝鲜半岛上建立了多个寺院。与当时新罗都城庆州的很多寺院不同的是,被列入世遗名录的7座山寺都位于山区。从7世纪开始,包括通度寺、浮石寺和法住寺等寺院被创建,这些寺院主导着宗教活动。通度寺是由从大唐学成归来的慈藏状师按照律宗(戒律宗)的传统建立的。浮石寺和凤停寺由华严宗建立。法住寺由法相宗建立。随着禅宗在8世纪后期开始盛行,许多寺院开始在名山中建立,包括***寺、仙岩寺、大兴寺,这些名山被认为是禅宗修行的空想之地。从那时起,山寺一贯履行着其作为山峰寺院的应有的角色,见证着韩国佛教的变革。
7座山寺由律宗、华严宗、法相宗、禅宗等宗派创立,外来的宗教开始扎根并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韩国佛教。佛教在高丽王朝期间(918-1392年)进一步繁荣,但在朝鲜王朝期间(1392-1910年)排佛崇儒的政策下被迫合并为禅宗和教宗(教导义理之宗),16世纪末遭受日本侵略后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作为崇奉、灵性修行、僧侣生活中央地延续至今。
仙岩寺
除了禅宗修行和教宗教义学习之外,僧侣们还承担着管理山寺的各种职责,这是成为僧侣的培训课程之一。此外,僧侣们也参与建造和修缮寺院以及制作佛教制品的事情。朝鲜王朝中期的多次战役后,僧侣们参与了公共事情,修复受损的寺院,并进行宗教做事,促进社会领悟。在国家对寺院的补贴大幅减少的情形下,他们也必须不遗余力确保寺院的经济自给自足,这有助于佛教秩序在朝鲜王朝期间得以坚持。
通度寺
山寺具有表示其精神的建筑物。通度寺的金刚戒坛和大雄殿表示了律宗精神;浮石寺无量寿殿的佛像面向东方,表示了从西方极乐世界而来的阿弥陀佛崇奉,此外浮石寺的多个平台构造也表示了华严宗的教义;凤停寺的两个大殿,大雄宝殿和极乐殿的开放式庭院构造,同时容纳了对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的崇拜;法住寺内巨大的镀金弥勒佛铜像象征着基于法相宗的寺院布局的核心;***寺和仙岩寺的大雄宝殿是供奉释迦牟尼佛的建筑;大兴寺的表忠祠则反响了佛教护国崇奉。山寺建筑物的布局也反响了佛教各教派的哲学和崇奉。
一柱门矗立在寺院的入口处,作为神圣天下和俗世之间的象征性边界。要通达寺院中央,必须穿过一系列的门,走过神圣庄严的小径,这是韩国传统寺院的特色。寺院建筑顺着山势和地形,从一柱门一贯到寺院中央以几何样式排列。以此,这些建筑物在哲学上和建筑学上都展示了佛教在不同历史期间的发展。
范例的山寺布局,图为浮石寺
韩国山寺的基本空间布局被称为庭式(마당):一个开放的庭院,周围是佛厅、亭子、讲经堂和宿舍。在大佛殿和亭子之间是宽敞的土质地面的庭院,可欣赏风景。随着寺院规模的扩大,在正殿周边增加了辅殿,三圣阁、七星阁、独圣阁等各种供奉本土神灵的殿堂也被纳入。
① 通度寺 통도사 Tongdosa
位置:庆尚南道梁山市灵鹫山
网站:http://www.tongdosa.or.kr/
通度寺位于灵鹫山山麓,在韩国有着“佛之宗家,国之大刹”之美誉。为慈藏状师(法师)于公元646年新罗善德女王期间创建,因寺内供奉着佛祖真身舍利,创建之初便成为新罗时期的根本戒律道场。当时认为,出家人应在供奉着佛舍利的戒堂中受戒,取“为僧者通而度之”之意;又寓意着汇通所有的真理来济度众生,即“万通法度众生”,以此来表达大乘佛教的理念,通度寺因之而得名。一贯以来,通度寺都是韩国佛教的中央之一,更是当代韩国佛教“三宝寺刹”之中的“佛宝寺刹”(因供奉佛舍利)。(另,“法宝寺刹”是海印寺,因藏纳木版八万大藏经;“僧宝寺刹”是松广寺,历史上共走出16位国师)。
高丽时期通度寺由戒坛区域和灵山殿区域组成。14世纪,通度寺已成为规模很大的寺院,完成了目前布局的根本。15世纪,朝鲜王朝对佛教进行了整顿,减少国家认可的寺院,而1407年通度寺却被国家认可为祈福的寺院之一,得以坚持下去。1592年因壬辰倭乱通度寺遭到毁坏,佛舍利踏上避难之路,大雄殿被烧毁,而自17世纪往后持续不断地进行了修复和重修工程。
新罗时期的寺院多是坐北朝南,呈南北中轴线分布,而通度寺因毗邻一条由西往东流淌的河溪的缘故,整体寺院采纳了东西中轴线的分布,寺院在这片平缓的坡地上被分为大雄宝殿区域的上炉殿、大光明殿区域的中炉殿、灵山殿区域的下炉殿三部分。如今的通度寺共存有50多座建筑。
朝鲜仁祖22年(1644年),在幸存下的新罗时期的石基上对大雄殿进行了重修,现与金刚戒坛一起被指定为韩国第290号国宝。因殿旁的戒坛中供奉着佛祖真身舍利,以是殿内并没有供奉佛像,这也是通度寺大雄殿的一大特色。
通度寺创立的初衷便是建立供奉佛陀真身舍利的金刚戒坛,所谓“戒坛”便是众生受戒的地方。通度寺的金刚戒坛经由了多次重修,已非初创时的原貌,但应未有很大变动。戒坛下层四边上的浮雕,应是高丽及朝鲜时期重修时所补充的。
② 浮石寺 부석사 Buseoksa
位置:庆尚北道荣州市凤凰山
网站:http://www.pusoksa.org
浮石寺则兴建于新罗时期文武王16年(676年)。寺内象征了佛教业报的108级台阶十分有名,沿台阶而上就能将浮石寺的美景尽收眼底。此外,浮石寺内拥有韩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的无量寿殿,其特点是殿内自下往上逐渐变窄的柱子。从入口到寺院的中央区域无量寿殿,沿着自然地形,组成九个层段,象征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九品众生,可以看出寺院空间与佛教教理结合在一起。
浮石寺海东华严宗的宗祖义湘大师创建。作为新罗精神上的支柱,佛教为统一三国做出了很大贡献。统一三国往后,佛教连续为王权中央的新的统治体系供应强有力的思想根本。义湘依照王命,根据圆融思想的华严教理创建了浮石寺。
关于浮石寺来历有个俏丽传说:义湘在大唐学习时,有女善妙喜好上了他,义湘却淡然处之。学业结束后,义湘走上了归国之路。善妙事后才得知这统统,赶紧将自己准备的法服和各种用品装进盒子里,拿着盒子向义湘所在的海岸跑过去。但是,义湘的船早已走远。善妙将自己带过来的盒子丢入海里,祈愿让自己变成龙,跟随大师,帮助造诣他的佛道。随后,善妙果真变成了一条龙。她拖起船的底部,护送义湘安全归国。义湘回到新罗后,在传播佛法的途中找到了心仪的寺庙。但那里是权宗异部的几百人聚拢的地方。这时善妙龙涌现,在空中变成一块巨石,在寺庙上方风雨飘摇。许多僧侣见此后吓得魂飞魄散,向四处散开。就这样,义湘如愿进到寺庙,开始编写华严经传,由于“岩石飘在空中”,因此寺庙得名为浮石寺。
无量寿殿及殿前石灯均为韩国国宝
经历高丽、朝鲜时期一贯到现在浮石寺仍代表着韩国佛教的弥陀崇奉。浮石寺建在凤凰山坡度较大的地形上,风景奇丽。创建时先有祖师堂和无量寿殿区域,之后沿着下面的斜坡筑台建立建筑物,到了9世纪就形成了目前的空间布局,壬辰倭乱时也没有遭到很大的毁坏,保持了原有的空间构造。
浮石寺有5个韩国国宝:无量寿殿、石灯、祖师堂、塑造如来坐像、祖师堂壁画。
无量寿殿(国宝第18号)始建于公元7世纪,目前的建筑为高丽禑王二年(1376年)所重修,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建筑样式在此都有表示,对解释东亚木构的发展过程有着重要的参考代价。
石灯(国宝第17号)位于无量寿殿前方,为统一新罗期间的遗迹,以其典雅的造型有名。
祖师堂(国宝第19号)于高丽禑王三年(1377年)兴建,朝鲜成宗(1469-1494年)年间整修。
祖师堂壁画(国宝第46号)共有六幅,尺寸均为2.05米长0.75米宽,描述四天王、帝释天等,壁画创作于高丽禑王三年(1377年)。
塑造如来坐像(国宝第45号)高2.78米,为高丽时期早期作品,约有一千年历史,以泥塑与木材构成,在涂上金漆。
③ 凤停寺 봉정사 Bongjeongsa
位置:庆尚北道安东市天灯山
网站:http://www.bongjeongsa.org/
凤停寺最初由义湘的弟子能仁于新罗文武王12年(672年)所建,在天灯山松野川上游周围的斜坡上,相传浮石寺的纸凤飞到此处栖息因此而得名。14世纪从极乐殿区域往东边扩大至大雄宝殿,这里就成为寺院的中央空间。壬辰倭乱和丁酉再乱时,未遭到很大毁坏,因此极乐殿、大雄宝殿等很多建筑样式和寺院布局的风貌保存得较为完全。
凤停寺院落的特色为两院式主佛殿的构造,并列构成大雄宝殿区域和极乐殿区域。以大雄宝殿院子为中央,四面有大雄宝殿、华严讲堂、无量海会、万岁楼,这是韩国山寺的范例布局形式。极乐殿、古今堂、华严讲堂构成了其余一个院落。
在朝鲜时期佛教遭受伤害时,凤停寺的僧众们努力守护僧院,过自给自足的生活,并与儒教性理学家进行文化互换。凤停寺位于安东都护府,16世纪以来这里是朝鲜岭南性理学的中央。凤停寺的僧人在此,与以安东为根据地的士大夫进行文化互换,在抑佛政策下,努力保护寺院让凤停寺在朝鲜时期得以坚持生存。反响朝鲜时期儒家建筑特色的应真殿“口”字形布局以及凤停寺入口处的德辉楼(今万岁楼)的匾额名都含有性理学的精神。
凤停寺有两个韩国国宝:极乐殿、大雄殿。
韩国现存最古老木构极乐殿
极乐殿内部
极乐殿(国宝第15号)是韩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为面阔三间、进深四间的单檐悬山式屋顶,柱心包式斗拱建筑,在高丽恭愍王12年(1363年)曾进行大修。由此可知,极乐殿可能是13世纪前高丽期间建造的,且保留了统一新罗期间的建筑样式,堪称韩国古建筑的代表作。
韩国国宝大雄殿
大雄殿藻井
而朝鲜王朝初期的建筑大雄殿(国宝第311号)及周边建筑,也原封不动地展示着韩国木构建筑的系谱,是研究东亚古建筑的宝贵标本。
④ 法住寺 법주사 Beopjusa
位置:忠清北道报恩郡俗离山
网站:http://beopjusa.org/index.php
法住寺内拥有韩国唯一的木塔捌相殿及其他浩瀚文物。现今寺内最为吸引眼球的是高33米的弥勒佛像,为了打造这尊大佛,共计用去100多吨青铜。
法住寺8世纪中期创建,之后经由高丽、朝鲜时期,在16世纪壬辰倭乱时被烧毁,但通过重修很快就规复,一贯到现在成为韩国佛教弥勒崇奉的殿堂。
法住寺坐落在俗离山达川上游周围宽广的平地上。随着寺院实力增强,喷鼻香火壮盛,从早期供奉弥勒佛的珊瑚殿中央区域,沿着溪流往北扩大规模,到了17世纪形成了目前的空间布局。
捌相殿
法住寺的紧张崇奉自创建至今都是弥勒崇奉。早期供奉弥勒佛的珊瑚殿为礼敬的工具。17世纪捌相殿和重檐建筑大雄宝殿被重修,分别代表弥勒崇奉和释迦崇奉,释迦崇奉也涌如今法住寺。只管青铜弥勒大佛是20世纪重修的,然而其在寺院创建时就存在,珊瑚殿在19世纪后期被用于建造宫殿拆毁后,为了继续其历史性经由多次考试测验终于完成了大佛的重修。
法住寺曾经被指定为王室的愿刹,受到王室特殊的关心和支持。被指定为愿刹,寺院可以减轻过度的税金和劳役的包袱,保持寺院经济,朝鲜时期一贯能繁荣发展下去。1765年在法住寺建立宣喜宫愿堂,以期供奉英祖(在位1724–1776)的后宫李氏的牌位,并为她举行敬拜仪式,可见在朝鲜时期的抑佛政策下,佛教和朝鲜王室密切的关系还是有持续下去。
法住寺内有三个韩国国宝:捌相殿、双狮子石灯、石莲池。
捌相殿,韩国现存唯一木塔
捌相殿内部
捌相殿(国宝第55号)为唯一现存可理解新罗期间五层木塔造型之建筑。历经战火数次毁坏,最近一次重修于朝鲜仁祖四年(吃1626年),在1968年经由整理与修复后成为目前所见的样子。其内部有描述释迦牟尼生活的“八相图”。
韩国国宝双狮子石灯
双狮子石灯(国宝第5号)推测建于统一新罗圣德王19年(720年),当时一样平常石灯的柱子以八角形居多,以两只后脚站立、前脚托住灯的狮子造型作为柱子是创新之举。
韩国国宝石莲池
石莲池(国宝第64号)推测亦建于公元720年,为一石造之莲花池,养活清净的莲花。
⑤ ***寺 마곡사 Magoksa
位置:忠清南道公州市太西岳
网站:http://www.magoksa.or.kr/
***寺始建于新罗善德女王9年(640年),高丽明宗三年(1172年)重修,之后陆续进行修补与重修。传说当年高僧传法时,前来学习的僧众就像麻田里的麻一样布满了全体山谷,因此而得名。***寺现存建筑中历史最久为灵山殿,于朝鲜孝宗二年(1650年)重修。韩国国父金九曾在***寺削发为僧以避祸,现仍留下金九栽种的檀喷鼻香树。
***寺建在太西岳山麓***寺川周围的平地上,随着寺院实力的日益扩大,隔着溪流,从北院的大雄宝殿区域扩大到南院的灵山殿区域,形成如今的规模。壬辰倭乱时遭受毁坏,但经由修复重修,规复了原貌,18世纪形成了目前的空间布局。***寺历经高丽、朝鲜时期至今仍是释迦崇奉的山寺。
***寺仓库
***寺隔着溪流,由北院和南院组成。北院宽阔庭院的中间有14世纪建造的五层石塔(韩国瑰宝),特殊之处西藏式青铜上轮部以及二层塔身四面雕刻的四方佛,可见当时与元朝有生动的互换。南院以小院子为中央,分为灵山殿和禅修空间。此外,僧舍、库房等生活空间保存得很好,可以解释僧伽共同体传统的生活面貌。
⑥ 仙岩寺 선암사 Seonamsa
位置:全罗南道顺天市曹溪山
网站:http://www.seonamsa.net/
仙岩寺是赏花和不雅观红叶的好去处,位于曹溪山山麓东侧,山麓西侧则有韩国三大名寺之一的松广寺。仙岩寺的建筑历经战乱与失火毁坏,目前的大雄殿及大部分木构建筑都是在朝鲜后期建成的。仙岩寺内拥有包括三层石塔与升仙桥等30余件受保护文物。
升仙桥
仙严寺一柱门
溯溪而上,就可以看到拱形石桥升仙桥和后面的降仙楼。升仙桥周边的岩石上刻着寺院聚会名以及游览仙岩寺的绅士的名字。穿过茶林和池塘,可以看到挂着“曹溪山仙岩寺”匾额的一柱门。进入寺内,中央大雄殿展现在面前。仙岩寺的建筑支配比较独特,看似不是按照设计一口气建成,而是随着韶光的推移根据地形和道路一座座建成的。有人说仙岩寺不像一座古刹,更像一座古老的村落落。
仙岩寺独具特色的是与禅修一起发展的茶文化,给人们遍及茶文化生活。仙岩寺有800年历史的古茶园,用三段石槽装流水,为茶园浇水。
⑦ 大兴寺 대흥사 Daeheungsa
位置:全罗南道海南郡头轮山网站:http://www.daeheungsa.co.kr
大兴寺相传建于高丽期间之前,但详细韶光不能确认。这里将佛教崇送上升至爱国精神,曾培养出浩瀚精良的僧侣。这里同时也是韩国茶文化颇为兴盛的地区。由于大兴寺地处盆地之中,建寺空间较大,因此房舍浩瀚。
大兴寺坐落在头轮山山麓大兴寺川阁下,最初创建在大雄宝殿所在的北院区域,随着寺院实力的增强,超越溪流往南边扩大规模,至19世纪形成目前的空间布局。寺院分为四个区域,大雄宝殿区域,千佛殿区域、表忠祠区域、大光明殿区域。
大兴寺为释迦崇奉的中央,而以表忠祠为代表的护国崇奉也是很特殊的成分。为了祭拜壬辰倭乱时对击退日本做出很大贡献的西山大师及其弟子,1789年正祖赐予亲笔匾额,建立表忠祠,中间高耸的三门是寺院里罕见的儒教式门。当时在朝廷卖力敬拜的官员到大兴寺去举行西山大师的敬拜。这便是大兴寺具有代表性的仪式西山大斋,该传统持续至今,大兴寺遵照西山大师的遗训,成为朝鲜后期佛教界的中央。国家认可西山大师的功劳,增援建立表忠祠以及举行儒教式敬拜,这些都提升了法师们的社会地位。
李匡师所题“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原建筑毁于1899年的失火,现存建筑是1901年重修的,展现着朝鲜时期晚期的建筑风貌。悬挂在大雄宝殿门楣上的“大雄宝殿”匾额是朝鲜时期书法家李匡师(1705—1777年)的作品。听说,书法家金正喜年轻时曾开罪被流贬济州岛,途经头轮山时至大兴寺拜访草衣大师。在大雄宝殿前容身时,端详了一番匾额叹声道,李匡师虽是书法大家,可这方匾却相称普通,与千年大兴寺相较犹显逊色。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无量寿阁”四字,让寺僧更换下原来的匾额。金正喜走后,寺僧犹豫未定,没将匾额更换,之后此事便搁置一边。13年后,金正喜流贬期满从济州岛返回,先至大兴寺,又见到了这块匾额。他再次细细端详了李匡师题写的匾额,不禁颌首惊叹,李果真乃书法大家,幸亏寺僧没有换上自己写的匾额,不然恐怕要贻笑大方了。此事传开后,人们皆道,金正喜经由人生的起伏后开阔了自己的眼界,收敛了年轻气盛时的锋芒,达到了原谅并蓄的境界。
上两图为北弥勒庵磨崖如来坐像
大兴寺内可见西山大师画像与遗物,以及韩国国宝第308号“北弥勒庵磨崖如来坐像”。
参考:
山寺官网http://www.sansa.or.kr/eng/main.do
大韩佛教曹溪宗网站
http://cn.koreanbuddhism.net/
东方禅文化网
http://www.hgfj.com.cn/
韩国文化财厅
http://chn.cha.go.kr/main/index.do?siteCd=CHN
韩国旅游发展局
http://chinese.visitkorea.or.kr/chs/index.kto
天下遗产中央
https://whc.unesco.org/en/list/1562/
感谢微博@牧先 对本文供应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