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高丽靖宗
高丽靖宗(朝鲜语:고려 정종/高麗 靖宗 Goryeo Jeongjong;1018年-1046年),讳王亨(朝鲜语:왕형/王亨 Wang Hyeong),字申照,高丽国的第十任君主,1035年─1046年在位。德宗母弟显宗九年七月戊寅生。去世后庙号靖宗,谥号弘孝安懿康献英烈文敬容惠大王,葬于周陵。
大中祥符十一年(1018年)七月十七日,王亨出生于延庆院,父亲是高丽显宗王询,母亲是延庆院主金氏(元成王后),胞兄是高丽德宗王钦。太平二年(1022年)六月受封为平壤君,太平七年(1027年)五月被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内史令。太平十四年(1034年)玄月十七日,德宗王钦英年早逝,临终前传位于平壤君王亨,王亨遂登基于重光殿。
王亨在位时的紧张课题是办理与契丹的抵牾。由于德宗期间对契丹的强硬政策,高丽与契丹关系紧张,险些到了绝交的地步。王亨在位时,强硬派领袖王可道已去世,皇甫俞义等妥协派掌权,便逐渐找台阶来缓和对契丹的关系。太平十五年(1035年)五月,契丹以来远城主座的名义向高丽兴化镇送去一篇牒文,称高丽一贯向契丹称臣纳贡,后因大延琳之乱不再来朝,如今大延琳已被平定多年,可高丽不但不来朝贡,反而修建长城、加紧防备。扬言高丽“或激怒于雷霆,何安宁于黎庶”,对高丽进行质问和威吓。高丽以宁德镇主座的名义回牒契丹,对契丹的质问加以辩白,而且表明了高丽意欲与契丹重归于好并规复朝贡的意向。太平十七年(1037年)玄月,来远城又奉契丹兴宗耶律宗真之宣旨,向高丽宁德镇通报“高丽之国,早务倾输,近岁以来,稍闻稽阙,欲载修于职贡,合先上于表章,苟验实诚,别颁俞命。”门下侍中徐讷等14人议论后决定向契丹叮嘱消磨使节,规复两国宗藩关系。同年十仲春,王亨派殿中少监崔延嘏奉表出使契丹,得兴宗优诏而还。与此同时,契丹也派使者马保业来高丽。太平十八年(1038年)四月,王亨派尚书左丞金元冲出使契丹,朝贡谢恩并请年号,八月金元冲返国后开始利用契丹重熙年号。重熙八年(1039年)四月,契图画鸟使韩保衡来高丽,册封王亨为开府仪同三司守太保兼侍中上柱国高丽国王,食邑七千户,食实封一千户,赐输忠保义奉国元勋号。重熙十二年(1043年)十一月,契丹加封王亨为守太傅兼中书令,加食邑三千户、食实封三百户,加赐同德致理元勋号。同时,契丹还多次遣使祝贺王亨的生辰,从此往后高丽和契丹的宗藩关系一贯延续到金灭辽时。

只管王亨在位期间逐渐缓和了与契丹的关系,但并未疏于对契丹的戒备。他在太平十六年(1036年)任命尚书左丞金元冲为进奉兼告奏使前往宋朝,不过由于途中船只失事而还。太平十七年(1037年)西北路兵马使又抓捕了沙伊逻等55名与契丹交通的东女真人。即便是翌年两国关系正常化往后,高丽仍旧不放松武备。重熙八年(1039年),王亨以不便农事为由连续要求契丹毁鸭绿江东城堡,遭到契丹婉言谢绝,因此高丽的千里长城工程也在连续修建,到重熙十三年(1044年)十一月晦于竣工,史载这一工程“起自西海滨古海内城界、鸭绿江入海处,东跨威远、兴化、静州、宁海、宁德、宁朔、云州、安水、清塞、平虏、宁远、定戎、孟州、朔州等十三城,抵耀德、静边、和州等三城,东傅于海,延袤千余里,以石为城,高厚各二十五尺”。此外王亨采纳的方法还有遣使各地,选拔勇士,演习骑射,给沿边州镇颁发《金海兵书》,推广绣质九弓弩,等等。
王亨在位时将八关会常设化,八关会因佛教八戒而得名,还敬拜天灵、五岳、名山、大川、龙神等神祗,一样平常在仲冬举行,与正月的燃灯会同为高丽一年一度的国家级盛会。八关会在高丽成宗时被废除,显宗时短暂规复,王亨登基那年就举行了八关会,场面隆重盛大,并吸引宋朝贩子、东西女真和耽罗国来献方物,从此定为常例。王亨在位末了一年则举行了“街衢经行”活动,亦定为常例。
重熙十五年(1046年)五月十八日,王亨病重,临终前传位于异母弟兼其姐妹的丈夫乐浪君王徽,遗诏曰:“朕承先君之末命,嗣累圣之丕图,十有二载,赖天之休,海内乂安。春夏以来,忧劳爽和,药石无效,遂至大渐,欲以神器归之有德。内史令乐浪君徽,朕之爱弟也,仁孝恭俭,闻于邻国,宜传大宝,以显耿光。”此外另有遗命“山陵制度,悉从俭约” 及厚待宫人卢氏等。同日薨,去世后庙号靖宗,谥号容惠,后经累朝加谥为“弘孝安毅康献英烈文敬容惠大王”,葬于周陵。
19.高丽文宗
高丽文宗(朝鲜语:고려 문종/高麗 文宗 Goryeo Munjong;1019年12月1日-1083年),讳王徽(朝鲜语:왕휘/王徽 Wang Hui),字烛幽,高丽国的第十一任君主,1046年─1083年在位,在位37年,初名王緖(朝鲜语:왕서/王緖 Wang Seo)。去世后庙号文宗,谥号刚定来岁夜章圣仁孝大王,葬于景陵。
高丽文宗王徽是高丽显宗的第三子,由元惠王后金氏所出,1019年(显宗十年)十仲春月朔出生于高丽开京。1022年,被封为乐浪君,1033年被任命为内史令。高丽靖宗去世后继续王位。
文宗在位年间,治国有方,高丽王朝政治较为清明,经济高度繁荣,处于太平盛世的局势。文宗还大兴文治,任内佛教、儒学、美术、工艺等文化活动都得以大力发展。佛教在全国大盛,不论是地方或中心都有参与发经及讲课的活动。文宗用了十二年的韶光建筑了兴王寺,显宗以来持续了七十年之久的《大藏经》五千零四十八卷刻版事情在文宗年间完成。1067年,信奉佛教的太子王煦在兴王寺出家为僧,法号义天,封大觉国师,此后王煦又刻《续藏经》四千余卷。同时儒学也有发展,私学兴起,文宗朝最具代表性的儒臣崔冲,被誉为“海东孔子”。文宗不仅崇尚佛法,也提倡儒学,曾亲临国子监并对孔子行再拜之礼。
文宗在位年间,还积极发展对宋关系。早在1058年(文宗十二年),文宗便敕令在耽罗、灵岩等地采伐木材,准备造大船,以便规复与宋朝的关系,但朝臣因顾忌宗主国契丹而反对,故被迫作罢。后来宋朝贩子黄慎奉发运使罗拯之命,于1068年和1070年两度来高丽,拜见文宗,试图规复丽宋关系。文宗大喜,遂因利乘便,于1071年(文宗二十五年)叮嘱消磨民官侍郎金悌从登州入贡宋朝,规复了中断40年之久的丽宋关系。1073年,文宗再度遣使入宋,1078年宋神宗也派使者来高丽,两国交往非常频繁,此外在文宗朝还有多达15名的宋朝人入仕高丽。文宗时的高丽也得到了“小中华”的美称。
1083年(文宗三十七年)七月十八日,王徽薨于开京重光殿,去世后庙号文宗,谥号仁孝(后加谥为刚毅刚烈明戴章圣仁孝大王)。太子王勋继位,是为高丽顺宗。
20.高丽顺宗
高丽顺宗(朝鲜语:고려 순종/高麗 順宗 Goryeo Sunjong;1047年-1083年),讳王勋(朝鲜语:왕훈/王勳 Wang Hun),字义恭,高丽国的第十二任君主,1083年曾短暂在位,初名王烋(朝鲜语:왕휴/王烋 Wang Hyu)。去世后庙号顺宗,谥号英明靖宪宣惠大王,葬于成陵。
重熙十六年(1047年)十仲春九日,刚继位一年、年届而立的高丽文宗王徽终于得子,母为延德宫妃(仁睿太后)李氏,文宗赐名为“烋”。文宗的原配便是他的异母姐妹仁平王后金氏,史籍上关于她的平生记载险些为零,大概由于近亲结婚的成分,她没有给文宗生养任何子女或子女都短命了,直到文宗纳了重臣李子渊之女后才改变无子嗣的窘况。重熙二十一年(1052年),延德宫妃被册为王妃,两年后王烋也被立为王太子,并改名为“勋”,次年宗主国契丹(后改国号为辽)遣使册封王勋为“三韩国公”。
大康九年(1083年)七月十八日,文宗薨逝,做了将近三十年储君的王勋终于登上王位,并遣使赴辽朝告哀。然而,王勋也没活过这一年,听说是由于他本来就身体有恙,在为父王服丧期间因悲哀过度,加剧了病情,导致他在同年十月二十三日薨逝于文宗丧次,享年三十七岁。他没有子嗣,临终前传位于胞弟王运,遗诏是:
“比承君父之遗言,获主邦家之重器。每思眇质,谬膺顾托之权;乐与群公,共讲长久之策。冀保祖宗之庆,永光堂构之功。不谓居丧过哀,积忧成患,经时累朔,有加无瘳,爰及冬初,遂至大渐。念闪动风灯之体,宁免幻期?而纂承社稷之图,合凭预属。今母弟守太师中书令国原公运,多能天纵,年夜德日跻。稼穑困难,备明乃事;刑政利病,悉究于心。如其升九五之尊,足以安亿兆之望,可于柩所,便即君权。凡于国朝赏罚大事,一禀嗣君处罚,在外州镇官员,只于本郡举哀,辄不得擅离理所。丧服之制,以日易月,山陵制度,务从俭约。于戏!
生也有涯,难逭者始长年夜义;人谁不没?所伤者修短异途。惟凭一二股肱,中外文武,同输忠力,辅我亲王。庶延宝历之无穷,长使寰区之有寄。朕之瞑目,复何憾哉?”
王勋去世后,庙号顺宗,谥号宣惠,葬于成陵。后累加谥为“英明靖宪宣惠大王”。
21.高丽宣宗
高丽宣宗(朝鲜语:고려 선종/高麗 宣宗 Goryeo Seonjong;1049年-1094年),讳王运(朝鲜语:왕운/王運 Wang Un),字继天,高丽国的第十三任君主,1083年─1094年在位,初名王蒸(朝鲜语:왕증/王蒸 Wang Jeung)。
重熙十八年(1049年)玄月旬日,高丽文宗的嫔妃延德宫妃李氏继生养元子王烋后又诞一子,文宗赐名为“蒸”。清宁二年(1056年)三月,王蒸被封为国原侯。咸雍二年(1066年)改名为“祁”(一作祈),数年后晋爵为国原公,封尚书令,又改名为“运”。大康九年(1083年)七月十八日,文宗薨逝,他的胞兄太子王勋(即王烋)继位,是为顺宗。顺宗继位不到三个月就病重,却没有子嗣,乃于同年十月十二日加封王运为守太师兼中书令,食实封一千户,被视为立王运为接班人的旗子暗记。十一天后,顺宗薨逝,遗诏传位于王运。王运乃穿上衮冕,在宣政殿登基受贺,两年后辽道宗遣使册封王运为高丽国王,并加封特进检校太师兼中书令上柱国食邑一万户食实封一千户。
王运是一位范例的守成之君,他统治的十余年间基本延续着文宗期间的太平盛世,他在位时面临的紧张问题是环绕鸭绿江榷场问题与辽朝的争端。辽朝一贯试图在鸭绿江设置辽丽两国相互交易的榷场,但高丽的态度是只要辽朝不退出保州(目前鲜义州)等城,就不同意开设榷场。王运登基后,榷场之议再次被辽提起,王运乃于大安二年(1086年)五月利用谢辽册命的机会,派尚书右丞韩莹出使辽朝,要求辽朝勿设榷场,此后屡屡遣使告奏,同时又采纳各种方法强化武备边防,到大安四年(1088年)十一月晦于换取了辽朝放弃设置榷场的承诺。
王运在位时保持父王文宗时规复的对宋邦交,三次遣使宋朝,带回了《华严经部》、《文苑精髓》等书本,宋朝也派了两次使节来高丽。另一件值得瞩目的事是他的胞弟大觉国师义天(王煦)赴宋求法。义天早有赴宋之志,但文宗及王运都不予赞许,于是义天在大安元年(1085年)四月随着宋朝商船偷渡宋朝,在王运的要求下于一年后被宋朝哀求返国,王运奉仁睿太后亲出奉恩寺,以极高规格的礼节欢迎义天。义天返国后带来释典及经书一千卷,在兴王寺设教藏都监,刊印购买的佛教文籍,极大丰富了高丽的佛教文化。
大安十年(1094年)五月初二,王运薨于延英殿内寝。去世后庙号宣宗,谥号思孝,葬于仁陵,后累加谥为“宽仁显顺安成思孝大王”。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年夜众号“天下民族与文明历史”】